公院精神科門診最長等2年半 精神科醫生:病人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8/02/06 11:30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47

分享:

分享:

公營醫療服務長期爆滿,當中精神科專科門診預約新症人數持續上升,於2016至2017年高達48,600人。據醫管局數字顯示,精神科專科的穩定新症輪候時間最長為2年半,即使政府已經在三個醫院聯網推出「精神健康診所」,疏導病情輕微的新症,但不少參與計劃的精神科醫生指工作量大增,壓力巨大,甚至有多名醫生因而離職,令人擔憂在新症不斷增加下,醫護人手不足所帶來的後果。

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數字每年持續上升,由2012至2013年的47,200人,上升至2016至2017年的48,600人。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,去年精神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,最長為新界東的134星期,即約2年半;其次為港島西的125星期,即約2年4個月。而輪候時間最短的港島東亦要等44星期,情況嚴重。

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庾慧玲曾表示,近年獲轉介到公院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非緊急新症大增,於過去6個年度上升5成,輪候時間中位數亦較長,需要69個星期。求診數字趨增,但精神科醫生卻不斷流失。根據醫管局數據顯示,2017年上年度精神科醫生流失率為4.6%,較前一年度增1.2個百分點,整體醫生流失率為5.1%。

精神科醫生益力多醫生(筆名)接受TOPick訪問時指出,輪候時間過長,對病人來說只會錯過了治療時機。而精神科醫生不斷流失,餘下的醫生就只好處理他人的工作,工作量愈來愈多。以他自身為例,今年的工作量便增加了60%。

本來已經很忙,所以工作量增加後,只是迫員工下班後無償完成手上工作。

他再指,現時每間醫院的精神科醫生都不足,在沒有增加人手的情況下,政府卻訂下「減龍」目標,令醫院均增加了新症名額。在新症不斷增加但人手不足的情況下,即使醫院增加了一名人手,大家卻要多做幾個人的工作。他直言,若醫管局事事以這個方法去做,永遠人手也不足。

他認為政府應該多推動公私營合作,津貼病人看私家醫生用來減輕公營機構的壓力,也可以把病情輕的情緒病交由該計畫的醫生醫治。

現時精神科醫生平均一次門診(約4小時),會處理20至30名病人,即每名病人約會見8至12分鐘。如有病人情況較嚴重或不穩,則會最多約見20分鐘。可見精神科醫生的工作量在新症不斷增加下,只會有增無減。

【延伸閱讀】兒童精神科求醫要排1.3年 醫生義診揭8童有自殺傾向

【延伸閱讀】自殺漣漪效應 精神科醫生:情緒受困者更添壓力